書法教學

魏碑藝術風格之分類

由隸書向楷書轉型
此類書體亦隸亦楷,筆畫有楷書之雛型,但仍有濃重隸意。

嵩高靈廟碑(456年)
此碑為北魏早朝楷書之代表作。是由隸至楷過渡階段的典型字體,由於它尚存隸意,故撇捺依然,又因為它是未成熟之楷書,用筆大起大落,無拘無束,而且結構自然,為後世所重,康有為將其列為神品。

爨寶子碑(405年)
此碑無論用筆和結構已開始由隸書向楷書過渡,處於非楷非隸的角色。它橫畫左右翹起,豎末常左彎為明顯隸法,但更多的是楷法,點作三角,向背各異,又與魏碑楷法相近,而且結構奇巧。

爨龍顏碑(458年)
比《爨寶子碑》晚半個世紀,《爨龍顏碑》基本走出隸書的範圍,雖尚有隸意在其間,起筆收筆多方,筆勢也更為雄強豪放,其大小、方長、扁圓、疏密、斜正、變化自然隨意、千姿百態,康有為評價極高,評為「古今楷法第一」,并列它為神品第一。事實上它與《張猛龍碑》異曲同工,有著相同的藝術水平與風格高度,達到較高的藝術境界。


方筆:
此類以方筆為主、棱角明顯、勢雄力厚、藏拙於方平之內。

龍門二十品
洛陽龍門石窟,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時開鑿,經北魏至唐共有造像十萬餘尊,碑碣題記三千餘塊,現選四品簡述。

《始平公造像記》此品被列為龍門之首。清趙之謙讚它是「北魏造像中最佳者」,而清胡鼻山更評它為「方筆雄健允為北碑第一」。它字體端莊,結構嚴謹、橫畫、直畫處處方整,以陽剛之美開創北碑方筆的典型,一反南朝靡弱的書風,更罕見者該碑為刻陽文,且有格欄相限,此一方面亦表明它的製作考究精心,因為陽文之製作比陰文複雜和費力很多。

《孫秋生造像記》、《楊大眼造像記》和《魏靈藏造像記》在運筆結體上與《始平公造像記》為同一風範,均用方筆、茂密、雄強、章法上整齊劃一,以上四品為龍門造像記之最。


圓筆:
此類以圓筆為主,鋒芒內斂、線條凝煉,大多是摩崖刻石。

泰山金剛經
是我國著名的大摩崖石刻,位於泰山東南麓,字大約一尺見方,現存九百多字。此碑令人感受到作者以超然的心態,用舒緩又勻速運動的筆毫書寫,其書法的點線不見方折,不露鋒芒,用筆的提按頓挫,都深藏於帶有濃厚篆隸書的線條之中,而結字寬博疏放,靜穆平和,雍容大度,與龍門之魏碑可謂兩個極端。

鄭文公上下碑
上碑在古光州(今山東平度縣)天柱山,下碑在山東掖縣東南雲峰山,下碑字大而損毀較少故通行。用筆以圓筆為主,方圓交替則是它書法藝術的特色。結字寬博、平中見奇,凡交接處,焊接感甚強,特顯厚重嚴密,具有篆書之筆意。在北碑中如此理性而不失法度的作品實屬少見。


以方為主,以圓為輔
此類用筆方圓俱備,筆法靈動多變,結字工整典雅、書藝水平高、刻工好,是北魏中步向成熟之典範。

張猛龍碑
此碑是後期魏碑的代表作,也是北碑中最具有影響的碑刻,其結字險而富變化。它將中宮收緊,而將某些筆畫伸延,一收一放,使密處更密,而伸放之筆畫又有出人意表之效果,而筆畫也精細無比,故今人評此碑有《龍門造像》之雄強、《鄭道昭碑》之穩重、《元楨墓志》之精到,可謂集眾碑之長於一身,甚至有人推崇為魏碑之王。
如果置於整個楷書系列中,《張猛龍碑》亦是最富於魅力的神品之一,可和顏柳歐褚諸家分庭抗禮。因它有唐楷爐火純青的功力,更具自然奔放之趣,并有龍門諸刻之雄強與逸趣。簡言之,《張猛龍碑》之精粹所在:「從心所欲,絕不逾距。」

 

北魏皇室元氏家族墓志群
此類皇室墓誌近百種,由於墓主人多為貴族上流人物,所以書刻都比較講究,水平較高,足構成元氏皇族墓誌的書法世界。
元楨墓志是在一九二六年年洛陽出土,曾歸于右任,現存西安碑林。墓誌主人亦為北魏元氏皇室中人,此碑和元氏家族墓誌相類,用筆以方為主兼用圓筆,筆意渾厚靈動而富於變化,運筆提、按、頓、挫分明,很多筆畫一畫多折,綜觀整個墓誌,書寫者對筆法的結構及佈局等諸多書法技巧和規律已熟練運用,水準甚高。

總而言之,北魏之楷書雖被後期之唐楷所超越,但是隨著時代的轉變,由清代末起,世人對魏碑的喜愛有增無減,現今學魏楷者大有人在。近代我國傑出之書法大家,如于右任、沙孟海、陸維釗、康有為都是學碑之表表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