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法教學

唐楷與魏楷在中國書法藝術的地位

楷書,古人稱之謂「真書」,是最富實用價值之書體,并具有很高藝術欣賞價值。縱觀我國書法藝術史,自魏晉以來產生許多書法大家,如:鍾繇、王羲之、王獻之、歐陽詢、虞世南、褚遂良、張旭、顏真卿、柳公權、趙孟頫、蘇東坡、黃山谷、米芾、祝允明、文徵明、王寵、董其昌、傅山、王鐸、何紹基等等,俱能寫得一手好楷書。

而楷書正式邁入歷史舞台是始自三國曹魏時代之鍾繇。鍾氏在漢末隸書面臨變革下創出正書,使其基本定型;而王羲之、王獻之父子寫出更為成熟之楷書。但楷書之高峰是來自南北朝之北魏楷書和唐代之楷書。這兩時期之楷書也成為了中國書法史上楷書的兩大體系。


魏楷體系:
南北朝時期,在北中國中原地區為少數民族統治。期間少數民族文化與佛教文化及傳統之中原文化大交流,融匯結合。佛教大盛,建寺造廟,當時在洛陽寺廟就多達一千三百餘所,因此佛教碑碣造像、刻經流行。而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,在龍門開鑿石窟,造像祈褔,從公元495至522年動員民工八萬人,造像數萬尊,造像題記兩千餘塊,也是北碑大盛的原因,也由於北魏碑刻數量最多、最典型、最集中和水準最高,所以人們習慣把北朝所有碑刻都統稱北碑或魏碑。甚至將南朝之《爨寶子碑》、《爨龍顏碑》亦列入魏碑之範圍。